您好,欢迎来到武汉大学家教网![请登录] [免费注册]
 
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> 资讯 > 资料分享 > 家长课堂 > 正文

武汉家教:学会在这些事上偷懒,孩子更独立优秀

发表日期:2023-8-12 作者:武汉大学家教网 电话:170-9270-2050
有人说,中国的家长是世界上最累的家长。
他们从孩子的衣食住行、行为习惯,到学习、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,事无巨细地打理安排,还总担心自己做得不够。
然而,做得多,并不意味着效果就好。
太过“尽责”的家长,常常养出依赖性强、缺乏责任感、没有主见的孩子。
心理治疗的人本主义思想中,有这样一个观点:人是改变自己的第一负责人,每个人都有改变和发展自己的倾向。

 

孩子的成长也是一样,当家长过于积极,孩子就会消极;但如果家长消极一点,孩子就会对自己负责多一点。

 

这里的“消极”,不是放任不管,恰恰是一种“有界限的管”,关键在于信任孩子,把成长的主导权还给孩子。


在下面这三件事情上,家长学会偷懒,反而会给孩子更大的自主成长空间,锻炼各项能力,让他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。


01

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上,学会偷懒


100多年前,教育家蒙台索利就曾说过:


“对于孩子的爱,父母最大的误解就是变成孩子的仆人,帮孩子做。如果我们爱孩子,应该帮助孩子让他们自己做。”



一直以来,还是有相当多的家长,爱孩子少了分理智,忽视了独立动手能力的重要性,把本该孩子做的事情都揽到自己身上。


怕耽误孩子的学习,家务活全包,甚至穿衣、吃饭、收拾书包这样的小事也帮孩子做好,舍不得孩子做家务。
有些孩子甚至到了大学还不会洗袜子,穿一双扔一双;不知道什么天气应该穿什么衣服,需要打电话问家长······
家长太勤快、做得太多,剥夺了孩子锻炼动手能力的机会,导致孩子独立自理能力差,还会形成依赖心理,从身体到思维上都渐渐变得懒惰散漫,缺乏责任感。


在《奇葩说》中,傅首尔分享了一个小故事:


“我带儿子的时候,他连牙都不会刷。把儿子托付给丈夫,三天以后,儿子便学会了帮爸爸穿鞋;如今爸爸带了几年,儿子还学会了炖汤。”


那一刻,她才发现:能干的自己带不出独立自理的孩子,但“无能且懒惰”的丈夫,却做到了。
从心理学上来说,孩子从两到三岁开始就有强烈的“我要自己做”的欲望,他们会逐渐完成与父母的“心理分离”。
这个时候,对孩子成长最好的方式,就是家长少做一点,给孩子多一些做事的机会。在他力所能及的事情上,学会偷点懒,放手让他自己做。
比如收拾书包、整理房间、洗自己的衣服、再到洗碗扫地这样的家务活,
孩子会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锻炼各项生活技能,动脑思考,变得机灵勤快、独立性强。
这些良好的习惯和品质,也会迁移到孩子的学习、待人接物上来。


02

孩子遇到难题时,学会偷懒

如今,陪孩子写作业已经成了一项必备的家庭活动。
其中需要注意的一点是,如果家长过于勤快地为孩子解答各种问题,反而容易助长孩子的惰性。
有位妈妈就曾吃过这样的亏——
有一天她下班回家,检查儿子的作业,发现稍微复杂一点的题目,都被“剩”了下来,作业本上一块块的空白,看得她一时气不打一处来。
这位家长尽量让自己冷静下来,询问孩子原因。
结果孩子不以为然地说:
“反正你会教我怎么做的,我就等你回来写咯。”
她不禁陷入沉思:平时自己辅导孩子作业过于“负责”,孩子一遇到不会的问题就问她,她也马上给孩子解答,孩子根本没有自己动脑思考的机会。
时间长了,孩子脑子也“懒”了,碰到难题就依赖家长帮他解决,不愿意动脑筋。
不仅仅是在写作业这件事上,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,比如人际交往、与老师的相处、生活中的烦恼和困惑。
如果家长每次都直接冲上去,挡在孩子前面替他解决,孩子就会失去直面困难、动脑思考、学习解决问题的机会。
这容易导致孩子未来遇到困难或挫折就逃避退缩,抗挫折能力差,解决问题能力低下。


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乔治·斯派维克等人经过研究发现:
那些从小有机会自己解决问题的孩子,不仅更自信,做事情的自主意愿也很强,并且思维更开阔。他们善于从多个方面思考,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。



这些孩子,无论在学习还是未来的工作上,都普遍比那些从小依赖父母的人更具优越性。



孩子需要的,从来不是家长像“扫雪车”一样,替他扫清成长道路上的一切困难,而应该像“脚手架”,帮助他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。
这才是有远见的教育。
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上,当孩子遇到难题时,家长不妨懒一点,先评估一下问题的难度。
在孩子能力范围内、“跳一跳够得着”的,鼓励孩子自己动脑思考,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。
比如帮孩子检查作业前,让孩子自己先检查一遍,发现错误在哪里;
孩子问问题时,不要马上告诉他答案,让他通过词典、工具书、网络来找答案;
孩子和好朋友闹矛盾了,问家长该怎么办,家长可以反过来问问孩子的想法,循循善诱,启发他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······

让孩子从小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,从中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。
善于独立思考的孩子,会更自觉。


03

孩子做选择和决定时,学会偷懒


《朋友请听好》的某一期节目中,有一位听众来信:

“我已经25岁了,可是感觉自己还没有成年,因为我妈管得太严了,让我没有独立的感觉。



现在都读研究生了,还被要求每天11点前回家。国外生活期间,生活费一周给一次,怕我乱花钱,怕我冲动消费,怕我月底饿肚子。



长这么大从来没有自己买过衣服,都是妈妈给我买的,朋友聚会吃饭妈妈只给50元······”。


现实生活中,这样的孩子不在少数,从小到大都生活在家长的安排、管控之中。
他们没有独立自主的空间,可以做什么,不可以做什么,什么时候做什么,都被家长严格要求着。
对于每个人来说,会选择,并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,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。
《行为决策学报》有研究证明,从小养成自主做决定和做事的孩子,未来会表现出较少的焦虑和忧愁。
当家长把孩子的一切事务都划在自己管理的范围内,孩子就失去了自主权、选择权,只能按照家长的意志行动。
这违背了一个人格健康发展的规律,所以孩子会感到十分压抑和痛苦。
而且,由于从小就缺乏选择和做决定的机会,孩子不懂得如何做出决策,未来面临重大选择时会迷茫无措。习惯了听话和服从,也将导致他们没有主见。

艾尔菲·科恩在《无条件养育》一书中指出:


“孩子学会做正确决定的方式就是通过做决定,而不是遵循安排。”



所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,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,家长要学会偷懒,给孩子多一些信任,让他自己去衡量、决定一些事情。
比如穿什么衣服、去哪里玩、什么时候写作业,再到假期计划、报什么兴趣班、未来从事什么专业。
家长唯一需要做的,就是在适当的时候,给孩子提供有价值的建议,最终决定权还是交给他自己,当然最终后果也是他自己负责。

群里有位妈妈就做得很好,孩子上三年级,以前放学回家后经常会打电话问她哪些作业要不要做,同学约他去家里玩,要不要去······
她都会引导孩子,你自己想想,自己决定。后来孩子都很会合理安排课余生活,不需要家长过多操心。
从简单的小事开始学会做选择,并承担相应的责任,慢慢变成各种大事、重要的事,孩子才能逐步学会做出适合自己的正确决策。
通过这些经历和体验,孩子会更有主见,考虑事情更加全面,思想独立。

可以看出,“偷懒”是有技巧的,需要家长多学习,辨别哪些是孩子自己的事情、是他要承担的责任,哪些是为人父母应尽的职责、需要提供给孩子的资源。
有些事情上是一定不能偷懒的,比如:
充分的陪伴和情感交流;多带孩子去体验、见识各种事物;引导孩子明确是非,树立规则意识;保持自我成长,给孩子做好榜样······
学会聪明、智慧的偷懒,孩子会越来越独立、优秀。